
初到新加坡,德瑞克就爱上了新加坡的传统旧式建筑,每逢周末都会挂上重重的摄影机,走访新加坡大街小巷到处去寻幽探秘。

难忘那刻,当我们都在他前面坐齐之后,他把书拿出来,我马上指着那本书封面上的照片,惊喜的叫着:这是我家!这是我家!
正是:只缘身在此屋中,不识此屋真面目。
接下来的周末,德瑞克喜欢喜欢就跑来我家按门铃,说是刚好路过,来说声hello,害我每逢周末在家都要把头发set好,怕头发太乱吓坏到访的老板。
新加坡政府从70年代,开始注意起要保留风格多样化的历史性建筑物,在1970年成立了古迹保存委员会,将一些战前的重要建筑物列为被国家保护的古迹。
1983年,又成立了新加坡协调委员会 (Singapore Coordinating Committee),广泛的宣传和保护历史性建筑,之后出版了德瑞克与我们分享的那本书Singapore's Architectural Heritage,我后来才知道,它也有中文版本,书名是:古色新采~新加坡传统建筑风貌。
当年的老家,是属于被政府保留的建筑,现在这块地是嘉德置地属下项目The Wharf的地址,项目的广告宣传标语是:Where Heritage meets Modernity。
当时从旧式的大屋,搬到政府组屋,有太多的不舍,有太多的不适应。。。带有感情的旧物很多,都不舍得丢弃。
现在的家,保留了一些旧居的旧物,借用The Wharf的那句标语:Where Heritage meets Modernity。。好像也几贴切。。